网站首页 >>新闻动态

科技赋能出奇迹 法治护航谱新篇
展览日期::2023-11-14 10:00
展览地址::
参观须知

科技赋能出奇迹 法治护航谱新篇

——江西武夷山不断完善保护手段和机制建设好国家公园

640-4.jpeg

近日,武夷山国家公园(江西片区)内发现了新纪录物种——猕猴。在偌大一个国家公园里,新物种如何被及时发现呢?这得归功于高科技。

近年来,江西武夷山始终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围绕打造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高地工作部署,重点推进以黄腹角雉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保护为主的科研监测工作,初步建成了智慧化、“天空地”一体化的科研监测网络;同时不断丰富执法力量、加大执法力度、建立协作联动机制、健全保护法治,高质量推动武夷山国家公园(江西片区)的保护和建设工作。

科技赋能,探索出新

“视频画面中的物种身体健壮,特征明显。我们分析可能是走散或者是被猴群踢出的个体,也有可能是拓展新活动范围的先遣者,这不仅是武夷山国家公园设立以来,更是江西武夷山设立保护区以来首次监测到猕猴的身影,非常罕见。”10月底,江西武夷山技术人员在整理红外相机数据时,在多个视频记录中发现疑似猕猴的新纪录物种。经动物专家鉴定,确认监测到的物种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猕猴。

高清红外相机的使用不仅丰富了保护工作的科技手段,而且让武夷山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的神秘面纱逐渐被揭开。这只是武夷山国家公园(江西片区)进行科研监测的冰山一角。近年来,江西武夷山为基层保护管理站配上了无人机,建立了“入区关口设卡、野外巡护常态化、远山无人机定期巡查”的三级巡护模式;还科学划定14条主要巡护线路和年度巡护计划,在各主要路口和新划入区域新建(更新)监控探头11处,建成CORS基站4个,无人机智能机场(机巢)3处,给江西片区织出了一张“科技保护网”。

正是保护工作做得到位,在武夷山国家公园,越来越多的稀有物种逐渐被发现,对国家乃至世界的生物多样性工作意义深远。今年10月初,江西武夷山科研人员在国际动物分类学权威期刊《ZOOTAXA》发表论文,其中记录了一种在武夷山国家公园(江西片区)黄岗山区域发现的蝶类新物种——黄岗山白灰蝶。这一发现得到了多位国内蝶类知名专家的认可。专家认为,目前黄岗山白灰蝶分布区域极为狭窄,种群数量极为稀少,此次在武夷山国家公园(江西片区)发现,对蝶类特别是灰蝶的研究意义重大。

此次黄岗山白灰蝶的发现,不仅再次验证了武夷山国家公园是名副其实的东南动植物宝库,而且凸显了江西片区长期以来坚持本土监测与院校合作并举的成效。

久久为功,再创佳绩。武夷山国家公园设立以来,江西武夷山不断增设红外相机、开展野外实地调查、与科研院所开展科研合作等,初步判断武夷山国家公园(江西片区)分布有黄腹角雉700余只,占全球野生种群总量的17%左右(全球仅4000只左右);而且发现新物种8种,1种蜘蛛雄性新发现,江西省新纪录1属、10种,江西片区新纪录38个。穿山甲、猕猴、豹猫等许多珍稀野生动物逐渐进入大众视野,不断丰富武夷山国家公园的生物多样性。

法治护航,全面守护

“在扑火过程中,地下火怎样才能彻底清理干净?”“灭火中装备应该如何分配携带?”10月初,江西武夷山组织半专业扑火队员开展扑火技能培训,30个队员们个个争先恐后“打破砂锅问到底”,趁着难得的学习机会,努力提升业务知识和能力。

近年来,江西武夷山加大防火以及巡护工作力度,组建了半专业扑火队,加强、提升防火、应急能力;并且不断开展入户森林防火宣传,张贴防火通告,加强防火巡查,加强值守和巡护,让这座自然资源宝库连续42年无森林火灾发生,成绩斐然。

巡护更要保护,武夷山国家公园(江西片区)的执法保护力量、力度正在逐步完善、加大。

2022年,江西片区联合福建片区执法中队、武夷山森林派出所开展了执法行动,办理行政处罚案件3起。自国家公园设立以来,共办理行政执法案件6起,有效遏制破坏国家公园行为的发生。

同在去年,铅山县人民检察院驻武夷山国家公园(江西片区)检察室和铅山县人民法院武夷山国家公园(江西片区)巡回审判点、生态修复司法实践基地在叶家厂保护管理站正式挂牌成立。今年5月,江西武夷山与铅山县人民法院建立了武夷山国家公园(江西片区)司法服务和保障协作共建机制。这些举措对健全完善武夷山国家公园(江西片区)生态保护领域行政执法和司法协作配合机制,形成保护合力,解决好生态保护“最后一公里问题”起到了积极作用。

另外,江西武夷山正积极推进《江西省武夷山国家公园条例》的制定,为执法保护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不断丰富的科技手段,不断完善的执法力量,不断健全的保护机制和法治体系,正有力推进武夷山国家公园(江西片区)的高质量建设,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建设助力。

来源:绿色中国

文章:张彩霞


编辑:王志丹


预约参观
1.07882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