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新闻动态

国家林草局科技司2024年工作要点
发布日期::2024-02-24 09:30 浏览:453

2024年,科技司将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局党组决策部署,聚焦中心工作,围绕主题主线,紧扣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两大核心职能,坚持“强支撑、强攻关、强转化、强转型、强管理、强内功”工作思路,努力实现党建业务双提升,不断增强科技支撑林草事业高质量发展能力。


一、紧扣大事强支撑。举林草科技之力抓好三北工程、集体林改、国家公园建设科技支撑工作。一是深入开展三北工程七项科技行动。启动实施三北工程揭榜挂帅项目,推动设立三北工程攻坚战科技创新专项,印发三北地区省级攻关项目清单。启动运行三北地区生态站观测网络,编制发布三北地区生态状况数据报告。大规模开展科技人才专业技能培训。建立工程项目科研人员对接制。充分发挥中财科技推广项目示范带动作用,遴选发布一批适用实用成果。组织先进林草机械装备演示活动,建设若干个机械化示范林场。会同国家标准委联合实施林草标准化支撑三北工程建设攻坚战行动计划。与周边重点国家开展林草科技交流合作,通过人才引智团、技术推广、项目合作推动联合防沙治沙。二是实施科技服务集体林改六项行动。将科技创新、乡土专家、科技服务团、科技讲堂、推广项目、推广基地六项工作和集体林改紧密结合,综合助力实现生态美百姓富。开展集体林业发展关键技术攻关。开展乡土专家“以一带十”科技帮扶活动,一名专家带动十户林农增收。组织“以百带万”科技服务活动,组织上百个科技服务团为上万户林农提供科技服务。精心组织国家林草科技大讲堂,强化“空中输技”。加大中财科技推广项目支持林改重点省区力度。建设一批森林经营、油茶高产林等推广转化基地,把基地建成林农家门口的技术综合服务超市。三是着力开展国家公园科技支撑行动。推动设立国家公园科技创新规划专项,配合东北虎豹、大熊猫、三江源国家公园实施旗舰物种监测揭榜挂帅项目。培育大熊猫全国重点实验室,推进国家公园生态站布点组网和长期科研基地建设工作。高标准建设国家公园科普基地,开展林草科普资源进科技场馆和中国科协资源进国家公园“双进”活动。加快推进“以竹代塑”工作。落实“以竹代塑”三年行动计划,实施好“以竹代塑”科研攻关项目,积极培育以竹代塑全国重点实验室,推进以竹代塑创新研究院和应用推广基地建设,印发以竹代塑专项标准体系,推动浙江建设以竹代塑先行示范区,大力开展以竹代塑系列科普活动。


二、聚焦重点强攻关。围绕卡点堵点难点问题,通过组织实施重点研发和揭榜挂帅项目聚力攻关。一是精心组织实施国家重点研发专项。坚持以需求定任务,以任务定经费,聚焦真问题,凝练林草科技需求。制定专项管理实施细则,编制项目指南,布局科研项目,落实好林业专项2024年重点研发项目。主动与有关部门沟通,对接林草行业需求,积极参与相关专项项目。组织实施好生物育种林草领域研发项目。二是抓紧抓实揭榜挂帅项目。按照边研究边应用的原则,加快推进项目成果示范应用。“草种优良品种选育”项目加快已选育的优良草品种应用,申报新品种6个以上,审定新品种4个以上,加强新品种(系)扩繁和试验基地建设,完成500亩原种繁育基地建设。“互花米草可持续治理技术研发”项目要构建互花米草综合治理技术体系,发布互花米草综合防控技术指南,在山东、江苏、福建、浙江、广东等建立示范区,加快成果应用。“野生动植物和古树名木鉴定技术及系统研发”项目要进一步提高野生动植物和古树名木识别效率和鉴别精度,完善110余种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智能识别样本库和知识库,优化野生动植物智能识别模型和智能识别软件,争取识别准确率达到90%以上,完成精准鉴定云平台建设,并投入实际应用,实现云端协同、人机结合、线上线下互动的多模式精准鉴定云服务系统。“森林雷击火防控(二期)”项目进一步扩展研究区域范围和提升研究精度,集成监测预警技术争取平台化应用。“松材线虫病防控二期)”项目进一步推进技术鉴定成果在全国应用。“油茶采收机械研发”项目优化油茶采收机械作业性能,推进油茶采收机械产品化、市场化,完善油茶机械采收社会服务体系。加快实施中国森林草原资源价值核算研究第四期项目,召开项目中期推进会,系统总结前期研究成果,推动5省区试点做法在全国总结推广。


三、面向应用强转化。树立成果转化应用导向,将科技成果及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一是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推进中国林科院体制改革,加快构建以成果转化论英雄为导向的评价体系,对科技推广人员在职称评定、奖励激励等方面给予倾斜。积极引导科研人员到一线包片蹲点,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二是完善林草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继续组织好国家林草科技大讲堂、科技服务团活动。探索开展林草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加强推广人才队伍建设,开展第四批最美推广员和第五批乡土专家遴选认定。加强乡土专家培养使用,研究制定乡土专家工作指导意见。举办防沙治沙、木本粮油、林下经济等技术推广演示活动。提升工程中心建设质量,加快推广转化基地建设。三是完善中财科技推广项目管理。建立以支撑重点工作配置项目机制。修订成果库管理办法,切实加强成果管理,提升成果供给质量。研究制定中财推广项目管理办法。探索开展中财推广项目绩效评价。选树项目优秀典型,打造示范样板。四是开展好定点县科技帮扶和林草科技进兴安、进青海、进新疆活动。实施好定点县科技帮扶项目,想方设法给与支持。认真落实进兴安、进青海实施方案,印发进新疆实施方案,组织全国林草科技优势力量做好对接。同时,抓好林草科普工作。开展第二批国家林草科普基地认定工作。举办林草科普“四项赛事”,办好全国林草科技周、全国科普日林草科普系列活动。


四、标准质监强转型。加快建立新型林草标准化体系和林产品质量监测体系。一是持续推进林草新型标准体系落实落地,推动林草标准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组织完成林草标准化战略研究。组建林草标准审评机构,严把标准质量关。研制标准信息管理系统,强化林草标准科学规范管理。对照林草新型标准体系,加快标准制修订进度,基本完成“填空白、去库存”。持续推进标准全面评估复审和实施应用评价,以标准使用率为导向,强化业务司局单位业务指导职责和标委会技术支撑责任。指导地方林草标准化工作,推动区域标准化建设。继续开展标委会模拟考核,筹建局林草品牌标委会。二是建立新型林产品质量监测体系。根据省级食用林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计划,持续推进“一个统筹三个全覆盖”。配合国务院食安委做好食品安全省级评议考核。按照2024年全国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安排,研究制定《食用林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管理办法》,初步建立食用林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机制。开展林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技术能力验证比对、检测技术培训和技能比武大赛。


五、创新平台强管理。深入实施科技平台提升计划,加快建立一流科技平台。一是认真落实中央科技改革思路,加快落实林木遗传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方案。坚持问题和需求导向,印发局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重组方案并开展重组工作。二是落实生态站发展方案和规划,提高新建生态站落地精准度,加快生态站建站组网速度,完善规章制度,提高生态站建设和规范化运行管理水平。强化生态站基础数据观测,统一数据标准,做好基础观测数据收集汇交。打通障碍、用好数据,组织8个生态站专业组开展专题研究,发布长江、黄河流域生态状况报告。三是推进创新高地等平台建设。加快林草装备科技创新园建设,投入使用展示中心和研究院,引进入园重大产业项目,深入推进国家林草机械基地试点和省级林业机械装备基地建设工作,梳理凝练机械强林标志性成果。指导林化创新高地进一步探索共建学院、新型技术转移中心等科教融合和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依托高地积极申报全国重点实验室。指导中国油茶科创谷完成油茶品种创制中心实验室、配套温室网室及油茶产业大数据销售平台建设,组建10个以上油茶全产业链PI团队,建立油茶苗木繁育、种植、加工示范基地。海峡花卉产业科技创新高地加快推进海峡花卉产业研究院、国家级兰花种质资源圃、省级花卉种质资源圃建设。修订《长期科研基地管理办法》,开展创新联盟综合评估工作,压缩数量、提高质量。


六、自我提升强内功。着力加强机关和行业指导建设。一是推动机关党建往深里走实里走,争取位列机关司局前列。开展“高举旗帜、走在前列、步调一致,走好第一方阵”教育活动,巩固拓展主题教育和模范机关创建成果。推进政治监督精准化常态化,把做到“两个维护”情况作为监督检查重要内容。强化意识形态工作,每年年初和年底至少进行一次意识形态分析。压实一岗双责,抓好关键少数,强化组织功能。落实“三会一课”组织制度,坚持“第一议题”学习,组织科技讲堂和司处长讲党课,开展“支部主题党日”活动,加强党员理想信念教育,激发党员干部主动学习的“内驱力”,促进“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深入开展“我是党员我作表率”活动。评选“示范党小组”并悬挂流动红旗。加强与十八站林业局党建共建活动。强化正风肃纪和反腐败工作,持续开展警示教育,落实重大事项司(处)务会决策制度。做好“春芽”青年理论学习小组和工会工作。从严从实改进文风会风,切实提高办文办会质量。节约节俭过紧日子。扎实推动“我为群众办实事”科技惠民系列实践活动。二是加强行业指导。强化科技处长、科研院(所)长、推广站长队伍建设,开展林草科研院所创新能力评估工作。总结优化林草科技创新人才、团队遴选机制,开展第六批遴选工作。加强林草科技期刊管理。开展促进科技类社会团体发挥学术自律自净作用专项行动。提高林草科学家在国际科技治理的影响力,支持有关单位筹建国际旱联、国际菌草科技组织。三是加强服务机制建设。健全中国林科院、竹藤中心与业务司局“1+1+N”精准对接服务机制。指导做好2024年中央级科研单位绩效评价。



0.90569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