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新闻动态
国家公园守护旗舰物种
在成都召开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期间,矮胖呆萌的大熊猫“花花”因为洗了个澡,轻松“攻陷”微博、抖音等社交平台,成为动物界“顶流明星”。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里,慕名赏“花”者、护“花”使者们络绎不绝。
大熊猫“花花”
人们对“花花”的追捧,折射着对大熊猫这一旗舰物种的喜爱。
旗舰物种是地区生态保护的代表物种。旗舰物种凭借其特殊吸引力和号召力,促进人们对相关地区物种保护、生态保护的关注,并“伞护”到其栖息地生态环境及其他伴生物种。
旗舰物种的保护情况,在某种程度上映照着国家公园及所在地生态保护的整体成效。2021年10月,我国正式设立大熊猫、三江源、海南热带雨林、东北虎豹、武夷山首批5个国家公园,保护面积达23万平方公里,涵盖近30%的陆域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类。
东北虎
雪豹
海南长臂猿
藏羚羊
大熊猫国家公园保护了70%以上的野生大熊猫,不同种群大熊猫被生态廊道这一“鹊桥”相连,廊道内发现大熊猫频率越来越高;三江源国家公园,雪豹频繁出没,藏羚羊数量增长至7万多只;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海南长臂猿种群数量增至6群37只;东北虎豹国家公园,野生东北虎数量增长至约60只;武夷山国家公园发现武夷林蛙等24个新物种。
国家公园守护旗舰物种背后,是发展理念的更新升级。国家公园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保护国家重要自然生态系统原真性、完整性,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国家公园体制的落地生根,表明我国从根本上扭转了以往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的传统思维。在这一理念下,国家公园建设坚持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相统一,通过特许经营、志愿服务、生态管护公益岗位等形式,吸纳原住居民、社会公众加入国家公园管理,共享国家公园带来的生态福祉。
国家公园守护旗舰物种背后,是体制机制的深刻变革。国家公园试点之前,我国已建立数量众多的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它们在生态保护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也存在重叠设置、多头管理、边界不清、权责不明等情况。国家公园建设打破“九龙治水”格局,在《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国家公园管理暂行办法》等的规范下,整合优化原有自然保护地,并通过划分核心保护区和一般控制区等方式,实行严格分区管控,有效激发了国家公园的管理效能。
国家公园守护旗舰物种背后,是科技手段的强力支撑。以国家公园近年持续推进的感知系统建设为例,该系统由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等8大功能板块组成,集成应用卫星、遥感、飞艇、无人机等空中监测设备,实时传输红外相机等地面监测设备,浮标、水下机器人等水面水下监控设备,形成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分析、安全应用一体化监测体系,不断为国家公园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提供智能、便捷服务。
基于第一批国家公园建设取得的明显成效,我国国家公园版图启动扩容——2022年底,我国遴选出49个国家公园候选区(含正式设立的5个国家公园),总面积约110万平方公里,其中陆域面积占陆域国土面积的10.3%。这些候选区覆盖我国5000多种野生脊椎动物和2.9万多种高等植物,保护着80%以上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及其栖息地。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中国“天人合一”的传统智慧,在国家公园旗舰物种与人类和谐共生中得以继往开来。发展理念之变催生国家公园体制之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之种,在更多人心田生根、发芽、成荫。
来源:瞭望 2023年第43期
编辑:王志丹